今日論衡
  之世相評彈
  □何龍
  昨天,新華社報道廣東陸豐一少女因被疑偷竊遭人肉搜索而投河自盡,引起社會廣泛的關註。
  其實這是個不太新的新聞:高中生琪琪從陸豐望洋河橋上跳河身亡發生在12月3日,羊城晚報在12月6日就報道了這一不幸事件。
  當時的報道說,跳河前一天,小琪曾到陸豐市東海鎮某服裝店購物。隨後,小琪購物的監控視頻截圖被店主發佈到微博,稱圖中的女孩是小偷,請求網友對她“人肉搜索”。很快,小琪的個人信息,包括姓名、所在學校、家庭住址和個人照片均被曝光。小琪跳河後,當地警方對店主進行了調查。
  在網絡時代,媒體是個製造轟動的機器,同時也是製造遺忘的機器。這一女中學生跳河消息在第一次報道時沒有引起太多的註意,到了二度傳播時才有更大的反響,說明瞭信息超載挫鈍了人們對新聞反應和人性關懷的靈敏度,但更重要的是,人們對網絡上“人肉武器”的傷殘本性缺乏足夠的認識。
  可以想象,當這個視頻截圖被放到網上時,如果有更多的人意識到這有可能造成冤枉,哪怕女生真有偷竊的重大嫌疑,在未經司法機關調查取證的情況下就進行網絡審判是違反程序正義的,那麼,這個截圖就應該被屏蔽,這樣的人肉搜索就要被中止。
  琪琪畢竟是個年僅18歲的女生,對輿論的心理承受能力不可高估。當人肉搜索已成事實後,作為女生的學校,也應預料到潛在的危險。老師除了提請警方調查處理外,還應對她進行心理疏導,防止洶涌的網絡審判形成沉重的心理壓力,讓她做出極端的行為。
  作為服裝店的店主,懷疑有人偷竊,恰當的做法是把視頻交給警方調查。店主選擇網絡曝光,也許是對警方的不信任,而網絡曝光又有許多“成功”的先例,於是網上曝光、人肉搜索就成為店主的第一選擇——通常也是許多人的第一選擇。
  在陳凱歌的電影《搜索》中,一位女性就因為公交車上讓座糾紛而被人肉搜索,在巨大的輿論壓力下,她最終走向自殺。現在,這一電影情節成了現實,印證了“在作品中,除了姓名是假的之外,一切都是真的;在現實中,除了姓名是真的之外,一切都是假的”這句名言。
  互聯網剛剛出現時,人們把它認定為“虛擬空間”,它似乎不是一種真實的存在,不是一種實體現實。但隨著網絡的迅猛發展,它已經越來越從“虛擬”變為實在。網絡傳播、交際、買賣、探索等等甚至越過了傳統行為方式,比現實更加現實。尤其是搜索引擎,它也已變成權力機器。它的程序已經深深地植入我們大腦,代替了我們的思維,引導著我們的行動。這正像英國數學家、信息學奠基人之一的諾斯·懷特赫德所說:“文明發展到如此程度,我們可以不經思考就行動的情況在增加。”
  對網絡“虛擬性”的認定,影響了對它實在性的認知,卻不影響它的實用性。在中國的特殊社會語境中,人們在現實中被阻滯的訴求,越來越多地在網絡上得以實現,這造成“虛”與“實”的齟齬,以及認識滯後與使用頻繁的矛盾。
  這一認知矛盾再加上對網絡知識技術的“天生”缺陷,使我們的社會管理者和教育工作者面對突如其來的網絡手足無措,每當網絡事件發生時,不是怒於指責,就是盲於應對。他們急於刪帖忙著屏蔽,對一些真正該處理的卻不做處理,直至出現不可輓回的惡果,還不知道問題在哪裡,該做怎樣的改進。
  如果我們的社會管理者跟不上網絡的節奏,相信類似陸豐這樣的跳河女生將不會是最後一個。(作者為本報首席評論員)
  何龍  (原標題:少女不堪“人肉搜索”跳河)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oonmdobvj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